这篇文章发表于 1225 天前,可能其部分内容已经发生变化,如有疑问可询问作者。

某节课上突然提到了Corn Laws,课后了解了下,感觉这个问题涉及的广度颇大,于是我读了一些文献来尝试做了些简单的梳理,所以大多数内容都是搬运过来的。

仅供阅读学习!!!欢迎交流探讨。

基本概念

参阅Wikipedia的内容,谷物法是1815年~1846年间英国利用关税和其他贸易手段对进口食品和粮食(包括小麦、燕麦、大麦)进行限制的法律。法律一开始通过禁止低于设定价格的谷物进口,随后改为征收高额的进口税——旨在使谷物价格保持高位,以有利于国内生产者,并代表了英国的重商主义。

谷物法的实施增强了与土地所有权相关的利润和政治权力,保护了英国的农业,但提高了食品价格和英国公众生活成本,并通过减少英国公众的可支配收入而阻碍了其他英国经济部门(例如制造业)的增长。

基本历史

18世纪中叶,英国的谷物几乎每年都有输出,而很少需要从国外输入。但由于工业空前的发展和耕地转化为牧场(肉类价格高)并且人口大量增加,英国不得不首先取消粮食输出,最后甚至要求从国外输入粮食。

由于革命时期二十五年的对法战争,粮食输入发生困难,迫使英国用粮多少局限于本国所生产的。这导致谷物价格上涨,在大多数情况下地租也就增加到以前的两倍,在个别情况下,甚至增加到以前的五倍。因此,不久前变成牧场的大部分土地,又重新种植谷物了。英国土地占有者的收入大大增加。

1814年战争结束,和平清除了粮食输入上的障碍,因而粮价下跌。可由于租金过高,租佃者的收入已不足抵偿粮食的生产费用。当时出路只有两条:或是土地占有者降低地租,或是实行真正的保护关税来代替过去实际上起了保护关税作用的东西。土地占有者不仅在上院和内阁里占着优势,同时在下院也几乎有绝对的权力(在改革法案实施以前)——他们选择后者,不顾工业资产阶级以及当时还受资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的激愤,于1815年借助刺刀实行了谷物法。

在谷物法实施期间,不断有商人和行会组织等向议会提交请愿。一些收成不好的年份甚至发生了骚乱与危机。最终在1844年,爱尔兰发生大饥荒(但还是向英国出口粮食,而且整个饥荒期间爱尔兰都是粮食净出口!这对该国的穷人来说是致命的),英国的粮食供应出现下降,这直接促使英国废除了谷物法——但请注意!谷物法的废除其实是出于英国自身利益需要!

爱尔兰大饥荒(1844年~1847年)

19世纪初,爱尔兰经历了经济衰退,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萧条使得爱尔兰纺织业失业率上升,迫使更多人依赖农业。大饥荒前夕,四分之三的有业男子在地上劳作,地主(许多地主并不在爱尔兰,一般将土地管理权租给中间人,中间人将土地租给农民)要求更高的租金,中小型农场主不得不将更多种植的作物用来支付租金,使他们越来越依赖土豆维持日常生活。

在1844年爱尔兰发生大饥荒的时候,四分之三的爱尔兰人生活在20英亩或更少的土地上,几乎25%的人口靠5英亩或更少的土地生存。除了租地的人以外,还有一些农场主,他们用一小块地种土豆和一间小屋来交换劳力。最后,至少有10万人根本没有土地,而是充当农场帮手。爱尔兰土地兼并严重,多数爱尔兰农民成为了英国土地贵族的佃农。最终,无论是在农场还是在城市,爱尔兰大部分民众都陷入了贫困。

在饥荒发生的后几年,英国的报道常常将爱尔兰人描述为非人性化和扭曲的强大混合体,是一个堕落而可怕的民族(哥特式叙事)——这种蓄意的行为主要是为英国殖民主义服务的。

引自【Ireland’s Great Hunger (Vol 2): Relief, Representation, and Remembrance by DAVID A. VALONE, page22, 57-61】

英国废除谷物法破坏了爱尔兰粮食自由输入英国的权利,使爱尔兰的小麦失去了它在英国市场的垄断地位,从而反过来破坏了爱尔兰的农业经济。在爱尔兰的英国地主,自《谷物法》废除后,无视爱尔兰的饥荒,多半由种植小麦改为经营畜牧业。大大减弱了抵抗饥荒的能力,从而相当程度的加重了饥荒的发展。

历史条件

颁布前-谷物法出现的合理性

从之前的描述来看,我们可能会认为英国实施谷物法完全是因为地主势力的强大,但其实很多介绍这段历史的人并不清楚当时英国的状况。这里从一篇论文中截取了部分内容以提供一个更为客观的视角。

1815年谷物法颁布之时的英国的历史条件:

1、拿破仑战争导致英国在粮食问题上高度敏感,而且粮食的需求和短期供给缺乏弹性(粮价暴涨可导致土地投机,暴跌可导致地主破产引发动荡),英国必须将安全和稳定置于农业政策决策的首位;

2、英国在拿破仑战争后面临巨大财政压力;

3、光荣革命以后英国出现了不同经济思想的起落和交锋,主要是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的争论。这种争论同样反映在了谷物法上。

可见当时英国必须扶持本国农业的发展,于是有两个手段可作选择:对农业进行补贴或限制农产品进口。如果选择前者,也就是依靠转移支付的话,由于税收征取中的执行成本和监督成本很高,加上机构和人员开支——边际征税成本是极其高昂的;而后者既节约了征税成本和补贴成本,而且政府可以从中获得关税收入。另外考虑到其他的制成品也有相应的法律来限制进口,如果谷物不加关税,那么来自农业的收入将被转移至其他部门,政府直接补贴的成本和压力将更大,导致的社会摩擦也会更大。还有一点就是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实际上有时会加大政策风险或实施难度:在分配目标既定的情况下,自由贸易政策下的转移支付,国家财政资金的来源和用途将更透明的展示在公众面前,也更容易受到利益受损方的反对。

于是英国政府选择后者也就是谷物法这种隐蔽的方式来实现农业安全的社会目标并节约分配成本的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实施中-高涨的废除呼声

1822年后,随着国家的日渐繁荣,战争和革命的恐惧逐渐淡去,粮食自足与国家安全之间的联系已经不再紧密。通过谷物法来实施农业保护的边际收益呈明显的递减趋势。与此同时,谷物法的分配成本却在不断上升。

因此主要的利益冲突也存在于工业资本家和地主、农场主之间,因为导致的收入转移主要是发生在农业部门(进口竞争部门)和工业部门(出口竞争部门)的资本之间,而作为公共要素的劳动力阶层所受的影响是不确定的。经济史也的确表明:在整个谷物法存废的过程中,工人阶级的态度并不明确。在经济危机导致工资下降、粮价上涨时,他们会反对谷物法;但是经济危机过后,他们对谷物法的反对就让位于由非人格化的劳动力专业化造成的劳动力阶层和资本家阶层之间的摩擦。当然,来自国外的压力也是一大原因——因为贸易保护主义使得出口国不满且使得国外工业品市场缩小。

影响

英国在下一个阶段迎来了黄金时代——维多利亚时代。

这里先澄清一点:把英国的繁荣归结为各国理性的专业化、基于自然的、基于地方的比较优势以及基于互惠互利的贸易,是不正确的。因为当时英国的殖民势力强大,当时的工业部门的生产率和质量远远超过欧洲制造业。简而言之,英国利用其与南亚大陆的不对称和不均匀的殖民地的连接,利用印度棉纺织品盈利能力实行商品主义政策,并利用其对全球贸易路线的权力来破坏棉花欧洲大陆纺织品生产——这些优势都是英国自己创造出来的(尽管一言难尽)。

工业

废除谷物法意味着自由贸易政策在英国的确立,这一事件作为自由贸易的象征性起源影响力巨大。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降低和取消了原料进口税,因而羊毛、棉花、亚麻等轻工业主要原料的进口大幅度增加。

英国工业品飘洋过海,远销其殖民地和落后国家,从那里攫取了大量的原料和粮食运回本国——英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

农业

有人认为在谷物法被取消之后,英国农业总体上是被刺激的,耕地面积反而扩大而且在农业生产上采用了很多新技术。确实,谷物法的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放佛一个缓冲垫,延缓了小农场主的破产和被兼并的过程(当时正值圈地运动末期),在社会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将剩余劳动力渐渐转移到工业化之中。

尽管如此,当时英国农民生存状态其实是需要区别的:除了一些相对有权势的地主、农场主和做的不错的农民,许多资金不足的小农民们感受到了经济压力,甚至一些感受到威胁的农民考虑到转移到其他国家,比如当时不征税的美国(农具牲畜等资产和到美国需要的资本几乎“收支相抵”)。因为这时的英国农村人口过剩导致对市场的需求和租金过高,并且粮食价格低(自由贸易的后果之一)。

引自【Running from Ruin?: The Emigration of British Farmers to the U.S.A. in the Wake of the Repeal of the Corn Laws, page 417】

自由贸易

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保护贸易政策会降低一国的经济效率或福利水平。从纯经济效率的标准出发,一个国家应该选择自由贸易政策而不是保护贸易政策。但是,经济效率并非国家的唯一目标,它还要追求其统治效率。国家以对产权的保护来换取租金和税收,它既要追求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又要保证向社会提供安全、稳定等公共品。权衡最终就归结成财富创造效率和财富分配效率间的权衡,体现在贸易政策上就是保护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间的权衡。

非常有趣的现象

在谷物法实施之时,英国对谷物进口的限制使欧洲的谷物出口国(例如德国和法国)对英国的制成品也进行了相应的限制(比如1836年英国同刚成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商讨缔结商约时,德国要求英国必须先 “降低谷物税”,因为他们认为英国的谷物税比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制成品税更不合理),这使得英国的工业制品在海外的市场缩小。

在谷物法被废除后,黄金时代的英国将自由贸易的意识形态推广到了整个欧洲。1860年~1877年间整个欧洲刮起了“自由贸易之风”,但是好景不长,欧洲的竞争对手们感受到了英国制造业实力的侵蚀——从1875年的法国开始,除了荷兰,欧洲国家都提高了关税。美国于1789年提出保护主义(protectionism,这个词本是英国白人殖民地的普遍规则)。改变的贸易连接性,这使得美国和德国能够在1913年超越英国工业生产。同样的,殖民地也是经历了自由贸易的急剧终结。殖民地和被视为准殖民地的独立国家在英国压力下被通过“不平等条约”,向欧洲开放市场。

引自【Limits to globalization: disruptive geographies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page 107-109】

参考文献

Limits to globalization: disruptive geographies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对英国谷物法变革(1815—1846)的重新解释及对现实的启示
Running from Ruin?: The Emigration of British Farmers to the U.S.A. in the Wake of the Repeal of the Corn Laws
Ireland’s Great Hunger (Vol 2): Relief, Representation, and Remembrance by DAVID A. VALONE
“一带一路”:引领包容性全球化
利益集团理论
论英国谷物法废除的影响